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科技赋能机制创新 四川筑牢汛期安全屏障

排行榜 2025年09月26日 19:57 1 aa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6日电 (记者 何浠)“以前靠人工观测,遇到暴雨天工作人员得冒雨值守,数据传输还可能受信号影响。现在‘全自动化的无人值守水文站’建成后,不仅能24小时自动监测,时差法和雷达波测速仪还能把流量误差控制在有效范围以内。”成都水文中心副主任黄碧波近日在成都望江楼水文站指着监测终端屏幕介绍。

入汛以来,四川多地遭遇极端降雨考验。成都累计降雨量达1078.5毫米,较常年偏多4成,区域性暴雨次数接近往年两倍;雅安荥经县等山区因地形复杂,短时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风险突出。面对严峻形势,各地依托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与跨域联动,构建起“防患未然、快速响应、长远防控”的防汛安全网。

科技赋能机制创新 四川筑牢汛期安全屏障

成都望江楼水文站。何浠摄

在成都锦江干流畔,望江楼水文站作为主城区核心水文监测点,通过“GPRS+北斗”双通道传输技术,每5分钟将水位、流量数据同步至省市县三级平台。“7·3”特大暴雨中,沱江干流的三皇庙水文站提前8小时发出洪水预警,预报洪峰流量4400立方米/秒,与实际4350立方米/秒精准吻合,为防汛调度赢得关键时间。

雅安市荥经县虎岗山巅,四川水利系统2025年首批首部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测雨雷达24小时运转,其45公里扫描半径实现全县99.76%区域覆盖,将山洪预警预见期从半小时延长至1-3小时。9月15日,该雷达提前锁定荥河镇熊大沟强降雨云团,助力气象部门升级红色预警,避免了险情扩大。“这台‘千里眼’让山区暴雨从‘看不见’变为‘可预判’。”雅安水文中心主任李杰表示,后续将融合AI模型深化数据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雅安创新推行的“沟长制”成为山区防汛的制度标杆。据悉,雅安全市559条山洪沟均建立“总沟长+沟长+点长”三级责任体系,1560名沟长与1154名点长覆盖所有危险区。在石棉县草沟乡县级沟长范东平8月10日根据暴雨预警果断实施扩面转移,27名群众撤离后,其房屋即被泥石流冲毁,实现“零伤亡”。荥经县更构建“县-乡-村-点”四级体系,绘制15条沟道高清影像图,配套“提前转移补助”“应急包+储物柜”等保障措施,累计安全转移群众24398人次。

科技赋能机制创新 四川筑牢汛期安全屏障

雅安创新推行的“沟长制”成为山区防汛的制度标杆。何浠摄

成都则通过“三级响应+多部门联动”机制提升应急效率。“7?3”暴雨后,1.7万余人次抢险力量携800余台抽排设备投入战斗,水务、城管、公安等部门6小时内恢复城市秩序。成都市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曾科透露,“十四五”期间已投入巨资整治天府二街等易涝点,正谋划全市防洪排涝提升行动,力争明年汛前完成首批工程建设。

都江堰一体化调度机制彰显流域防控合力。在水利厅统筹下,都发中心与紫坪铺水库建立“旬度会商+实时调控”机制,7月上旬成都暴雨期间,通过拦蓄岷江上游洪水、疏导70%以上洪峰至外江,成功避免雨洪叠加。

雅安建立“上游下雨、中游吹哨、下游避险”联防机制,跨县跨市州沟域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同步响应;荥经测雨雷达建设则形成“省级供设备、市级抓协调、县级建配套”的联动模式,仅用5个月即完成从选址到运行的全流程。

从平原都市的智慧监测到山区的制度创新,四川正以“技防+人防”的双重保障,持续提升城市韧性。正如黄碧波所言:“每一次精准预警、每一次快速响应,都是在为生命安全筑牢防线”。(完)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