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科技行业仍在为 AI Agent 带来的生产力变革而狂欢时,阿里巴巴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9 月 24 日,在杭州举行的 2025 云栖大...
2025-09-25 0
苹果20周年iPhone藏着三星黑科技:没有偏光片的屏幕如何改写显示规则?
当iPhone 4的视网膜屏幕让用户第一次看清像素级细节时,当三星Galaxy S系列的曲面屏重新定义手机形态时,显示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像一场静默革命。2027年苹果20周年纪念版iPhone传出将搭载三星CoE技术OLED屏的消息,看似只是供应链的一次技术迭代,实则可能揭开移动设备显示技术的新篇章——这不是简单的参数升级,而是通过“减法”实现的体验跃升:用彩色滤光片取代传统偏光片,以黑色PDL材料重构屏幕底层架构,让看似成熟的OLED技术突然有了“返璞归真”的进化空间。这场苹果与三星的技术联手,正在悄悄改写“看得见”的科技规则。
传统OLED屏幕的结构像一块精密的“夹心饼干”:基层玻璃、驱动电路、有机发光层、像素定义层、偏光片、触控层、盖板玻璃……每一层都承担特定功能,却也让屏幕厚度难以突破物理极限。三星CoE技术(Color Filter on Encapsulation,彩色滤光片集成封装)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材料替代实现“结构减法”——用彩色滤光片直接取代偏光片,同时将普通橙色PSPI材料的像素定义层(PDL)替换为黑色物质,相当于在保留显示核心功能的前提下,拆掉了传统屏幕的“承重墙”。
这种“减法”带来的直接改变体现在三个维度:厚度减少(偏光片占传统OLED屏幕厚度的15%-20%)、透光率提升(无偏光片阻挡后光线利用率增加约30%)、色彩纯度跃升(黑色PDL减少像素间串扰,RGB三原色更纯净)。用三星显示实验室2023年的测试数据来说,CoE屏幕在相同功耗下亮度可达传统OLED的1.2倍,色彩准确度Delta E值低于1.2(专业显示器级水准),而厚度可压缩至1.2mm以内(当前旗舰机屏幕平均厚度约1.8mm)。对于苹果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未来iPhone可能拥有更轻薄的机身,更可能为屏下Face ID、更大容量电池腾出空间,甚至间接推动折叠屏iPhone的研发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技术并非全新概念。三星早在2021年就将CoE技术应用于Galaxy Z Fold3折叠屏手机,当时主要解决折叠屏的厚度与耐用性矛盾。但早期技术存在明显局限:没有偏光片导致屏幕反光严重,户外可视性差;黑色PDL材料的耐候性不足,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色衰。如今三星时隔六年再次将CoE技术推向旗舰机,显然是在材料稳定性、抗眩光方案等方面完成了迭代——而苹果选择在20周年这样的关键节点接入,更像是对成熟技术的“精准卡点”。
供应链消息中最耐人寻味的细节,是苹果并非CoE技术的首发者——三星计划在2026年Galaxy S26 Ultra中率先应用该技术。这种“三星先用、苹果后上”的节奏,打破了“苹果引领技术方向”的刻板印象,反而呈现出一种更务实的产业协作模式:三星负责技术突破与量产验证,苹果负责定义用户体验标准。
回溯显示技术发展史,这种“巨头互哺”的案例并不鲜见。2017年iPhone X首次采用三星定制的OLED屏时,三星Display已在柔性屏领域积累十年经验;2020年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落地iPhone 12 Pro,背后是苹果与三星联合研发的LTPO背板技术。CoE技术的合作延续了这一逻辑:三星在折叠屏上验证了CoE技术的可行性,苹果则通过更高的品质标准倒逼技术成熟——比如针对无偏光片导致的抗眩光难题,苹果可能引入纳米级涂层或像素级抗反射材料,这种“技术接力”最终受益的将是全球消费者。
更值得关注的是,苹果与三星在显示技术上的博弈从未停止。从早期iPhone的LCD屏幕依赖LG,到后来转向三星OLED,再到如今双方在Micro LED、折叠屏等领域的竞合,供应链的每一次倾斜都牵动着技术走向。此次苹果选择三星CoE技术,既是对三星显示实力的认可,也可能暗藏对供应链的“平衡术”——在LG Display加速OLED产能、京东方柔性屏技术突破的背景下,与三星保持深度技术绑定,既能确保核心部件的领先性,也能维持供应链的动态平衡。
当技术参数停留在“更薄、更亮、更鲜艳”时,普通用户可能难以感知CoE技术的革命性。但当我们拆解“无偏光片”这一核心变化,会发现这项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屏幕与用户的交互关系。
传统OLED屏幕的偏光片就像一层“滤镜”,既能减少光线反射,也会过滤掉部分亮度和色彩。CoE技术去掉这层“滤镜”后,屏幕透光率提升带来的不仅是亮度数值的增加,更是色彩的“原生感”——RGB三原色无需经过偏光片的二次过滤,能更直接地呈现内容本真色彩。这对专业用户而言意义重大:设计师在手机上预览作品时,色彩还原度将更接近专业显示器;摄影爱好者用手机修图时,屏幕能更准确地反映后期效果。而对普通用户来说,在阳光直射的户外,更高的亮度意味着更清晰的显示内容,这或许能解决iPhone长期被诟病的“户外可视性差”问题。
但技术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取舍。没有偏光片的屏幕如何平衡显示效果与抗反射能力?三星在Galaxy Z Fold3上的尝试给出了部分答案:通过优化黑色PDL材料的遮光性,减少屏幕内部光线反射;通过增加盖板玻璃的厚度,提升物理抗刮性能。而苹果可能走得更远——据产业链消息,苹果正在研发的“像素级抗反射涂层”,可能通过在每个像素单元表面覆盖纳米级结构,让光线反射率降低至1%以下,这种材料级的创新如果落地,将彻底解决无偏光片的技术痛点。
另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是“黑色PDL”的技术价值。传统PDL采用橙色PSPI材料,虽然能分隔RGB像素,但自身的橙色会轻微影响色彩纯度。黑色PDL不仅能完全阻挡像素间的光线串扰,其高遮光性还能让黑色显示更纯粹——当屏幕显示黑色时,黑色PDL与OLED自发光像素的“纯黑”形成双重叠加,这种“黑上加黑”的效果可能让HDR内容的对比度实现质的飞跃。想象一下,在观看暗场电影时,星空场景的深邃感、夜景画面的层次感,都可能因为这块屏幕更上一层楼。
从iPhone初代的3.5英寸LCD屏幕,到iPhone 4的视网膜屏,再到iPhone X的刘海全面屏,苹果对显示技术的执着几乎刻进了品牌基因。20周年纪念版iPhone选择CoE技术,绝非偶然,而是对“屏幕作为人机交互第一界面”这一理念的延续与升级。
在智能手机形态创新进入瓶颈期的当下,屏幕技术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战场。折叠屏、卷轴屏、环绕屏等形态创新固然吸睛,但普通用户更关心的还是日常使用中的显示体验:阳光下是否看得清?色彩是否真实?长时间观看是否伤眼?CoE技术恰恰在这些“基础体验”上做文章,这种“向内求”的创新路径,与苹果一贯的产品哲学高度契合——不追求参数上的极致堆砌,而是通过技术优化提升用户的实际感知。
更深远的影响可能在于生态协同。当iPhone的屏幕素质实现跃升后,苹果的整个生态链都将受益:Apple Watch的屏幕能否应用类似技术实现更轻薄的设计?iPad Pro的Mini LED屏幕能否通过材料创新降低功耗?甚至MacBook的Retina屏幕是否会迎来“无偏光片”的进化?显示技术的突破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可能像“视网膜屏幕”当年推动整个iOS生态的图标和字体重构一样,引发苹果全产品线的显示升级。
尽管CoE技术前景广阔,但从供应链消息到最终量产,仍需跨越三道难关。
首先是成本控制。黑色PDL材料的研发、无偏光片屏幕的良率提升、抗反射涂层的工艺优化,每一项都可能增加生产成本。三星Galaxy Z Fold3作为折叠屏旗舰,高昂的定价可以消化技术成本,但iPhone作为大众消费品,必须在技术领先与价格亲民之间找到平衡。苹果可能通过大规模采购降低单颗成本,或在Pro系列上率先应用,再逐步下放至标准版机型——就像当年3D Touch、Face ID等技术的推广路径。
其次是可靠性验证。手机屏幕作为高频使用部件,需要经受跌落、刮擦、高温、低温等各种极端环境的考验。CoE技术去掉偏光片后,屏幕的物理强度是否会受影响?长期使用后黑色PDL是否会出现老化?这些问题都需要苹果与三星在实验室中进行数万小时的可靠性测试。考虑到苹果对产品质量的严苛要求,2027年的量产计划很可能已经预留了足够的测试周期。
最后是用户教育。当“没有偏光片”成为一项卖点时,如何让用户理解这项技术的价值?苹果可能不会直接宣传“CoE技术”,而是通过“超视网膜XDR显示屏升级版”“全天候显示增强技术”等更易懂的概念,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体验——比如用“在阳光下比传统屏幕亮50%”“色彩准确度提升20%”这样的直观数据,让消费者感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实际好处。
当我们把目光从苹果20周年纪念版iPhone投向更远的未来,会发现显示技术的竞争早已进入“材料科学”的深水区。从LCD到OLED,从柔性屏到折叠屏,每一次技术迭代的背后都是材料的突破:有机发光材料决定了OLED的寿命与色彩,柔性基板材料支撑了折叠屏的形态创新,量子点材料提升了LCD的色彩表现。CoE技术中黑色PDL材料的应用,正是材料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的典型案例。
三星在显示材料领域的积累不容小觑。早在2018年,三星就成立了专门的材料研发中心,专注于PSPI材料、有机发光材料、量子点材料的研发。而苹果近年来也在加大材料科学的投入,从自研芯片的基材选择,到Apple Watch的钛金属表壳,再到iPhone的陶瓷盾玻璃,材料创新正在成为苹果产品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双方在CoE技术上的合作,可能进一步加速显示材料的研发节奏,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轻薄的屏幕、更低功耗的显示技术、甚至可自愈的屏幕材料。
另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是“绿色显示”。随着全球对碳中和的重视,显示技术的能耗与环保性将成为新的竞争维度。CoE技术通过提升透光率降低背光功耗,黑色PDL材料减少有害物质使用,这些“隐性优势”可能在未来成为品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苹果已经承诺2030年实现整体碳中和,显示技术的环保升级无疑将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从最初的“能显示”,到后来的“高清显示”,再到如今的“沉浸式显示”,用户对屏幕的需求始终在进化。但回归本质,用户需要的从来不是参数表上的数字,而是屏幕作为“窗口”所传递的内容与情感——是视频通话中家人清晰的笑脸,是阅读电子书时舒适的观感,是游戏世界里震撼的视觉冲击。
三星CoE技术与苹果20周年iPhone的结合,恰好在诠释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技术进化。它或许不会像折叠屏那样引发全民讨论,但当用户在阳光直射下依然能看清手机屏幕,当长时间使用后眼睛不再感到干涩,当照片和视频的色彩如同亲眼所见,这些细微之处的体验提升,才是技术最动人的地方。
20年前,iPhone用一块3.5英寸的屏幕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20年后,没有偏光片的屏幕或许将再次改写显示规则。技术的进步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而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创新,往往藏在“更薄、更亮、更真实”这样朴素的追求里。当我们在2027年拿起苹果20周年纪念版iPhone时,或许不会意识到手中这块屏幕背后的技术博弈与材料革命,但我们一定会记得——这块屏幕,让世界看得更清楚了。
相关文章
当整个科技行业仍在为 AI Agent 带来的生产力变革而狂欢时,阿里巴巴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9 月 24 日,在杭州举行的 2025 云栖大...
2025-09-25 0
骁龙8 Elite Gen 5尚未正式发布,在我们耐心等待其发布之际,高通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亚诺·阿蒙和b谷歌设备与服务高级副总裁里克·奥斯特洛自豪地...
2025-09-25 0
苹果20周年iPhone藏着三星黑科技:没有偏光片的屏幕如何改写显示规则?当iPhone 4的视网膜屏幕让用户第一次看清像素级细节时,当三星Galax...
2025-09-25 0
最近手机圈最热闹的事儿,非联发科天玑9500芯片莫属了。这小家伙可了不得,带着联发科从"跟跑选手"直接杀成了"赛道领航员"。今儿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它...
2025-09-25 0
9月25日,阴天,有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气温24-27℃;偏东风7-9级,沿海、高地和海区阵风11-13级;相对湿度85%-95%。Sep.2...
2025-09-25 0
就在今天,一年一度的高通骁龙峰会正式召开。对于高通来说,2025年的骁龙峰会有着特别的意义。今年是高通公司成立40周年,也是高通深耕中国市场三十周年,...
2025-09-25 0
9月23日,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圆满落幕了。为期五天的蓝天盛宴,让广大民众全面检阅了中国人民空军现代化成果,也给孩子们能够近距离接触...
2025-09-25 0
很显然超大尺寸的电视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市场,特别是随着80英寸以上的产品价格越来越低,未来五年内超大尺寸电视的市场很可能再提升44%。从电视品牌的...
2025-09-25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