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多家知名互联网平台破坏网络生态被约谈,责任不能推给“算法”

今日新闻 2025年09月24日 11:21 1 aa
多家知名互联网平台破坏网络生态被约谈,责任不能推给“算法”多家知名互联网平台破坏网络生态被约谈,责任不能推给“算法”

“震惊!案发现场如此残忍!”

“八年恋爱长跑,终于输给了20万彩礼”

“XX美颜盛世”

……

你的社交媒体账号一定曾被这样无聊、炒作、张冠李戴乃至虚假造谣的内容“霸屏”。所幸,相关部门已对这样的乱象出手:近日,网信部门依法查处两起破坏网络生态案件,涉事平台分别为今日头条和UC。此前,微博、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也因类似问题被网信部门约谈。

对此,广大网友拍手称快。当社交媒体正日益成为人们通讯联络、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主要渠道,许多人也被各个互联网平台所谓的“算法推荐”“热搜榜单”“热门话题”所困扰:明明看起来是一起热点新闻事件,点进去却全是没有依据、缺乏常识的编造内容;一些看似求助信息、生活话题,内容充斥着身份、地域或性别对立,评论区里吵得乌烟瘴气;负面缠身、纠纷不断的明星名人不依法依规解决问题,却靠吃穿用度等各类琐事频频在热搜榜上刷存在感……一些高居热搜榜单的信息,还涉及造谣诽谤、网络暴力、未成年人隐私等违法内容,严重破坏网络生态秩序。

令许多人不满的是,这些内容以各种方式充斥霸占在各平台的显眼位置,一旦点击,就会源源不断收到同质化内容,个人社交账号极易被这些垃圾信息淹没,误导判断、消耗情绪。特别是在互联网的集聚和放大效应下,原本的个人问题、个体情绪,稍不留意便可能演变成无法控制的网络风暴,伤己害人。

为博流量炮制这些劣质内容、虚假信息的平台账号当然应该被依法依规处理。但在这些层出不穷的破坏网络生态秩序的事件中,互联网平台显然难辞其咎。这些虚假内容、负面情绪的起点虽在个体,但扩散的关键在平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八条明确互联网平台在信息内容管理方面具有“主体责任”,应“加强本平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平台必须切实扛起自己应付的责任。

一些平台在面对此类问题时,往往以“海量信息无法审核”为由规避责任,但这并不代表平台可以放任这些不良内容。按照《民法典》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然而在一些不良内容的评论区,即便大量网友明确表示反感、拒绝并举报,依然不断收到相似内容。

更应引起注意的是,此次被约谈的互联网平台不仅发布信息,更主动对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如今日头条在热搜榜单主榜呈现不良信息内容、在落地页面置顶呈现相关话题;UC在热搜榜单主榜扎堆呈现极端恶性案事件等非权威部门、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涉及网络暴力、未成年人隐私等相关话题。如今,精选话题、集纳内容、推荐热搜等方式早已成为各互联网平台的常规操作,通过对平台上的账号发布内容进行选择、编辑、修改、推荐、置顶或通过算法将其置于显著位置,平台显然不仅是“中立技术平台”,而是内容的“共同发布者、传播者”,更应对内容进一步负责。

面对这样的乱象,有人认为“算法中立”“技术无错”,也有互联网平台称热搜榜单、推荐内容由算法得出,是顺应平台广大用户的需求。可算法本身就是人为设计的,其计算的优先级体现着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判断。归根到底,放任算法“作恶”,什么吸引眼球就推送什么,还是一些互联网平台“流量至上”的思维模式,背后满满都是对利益的无限追求。《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已经明确,互联网平台“采用个性化算法推荐技术推送信息的”,要“建立健全人工干预和用户自主选择机制”,技术绝非为利益逃避责任的借口。

互联网平台也应该看到,用户对于平台的选择,除了技术便利,更多依然深度依赖于平台提供的内容和整体环境。虽然是虚拟世界,也没有人愿意处在被劣质内容包围、满是负面情绪的氛围之中。短期内以低劣内容所谓“满足用户”“迎合人性”,终将使用户逃离平台。互联网平台更迭之中,不是没有前车之鉴。

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互联网平台企业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服务提供者角色,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社会责任也更为广泛和深刻。一个负责任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应当努力成为法律的遵守者、道德的践行者、价值的创造者、安全的守护者和环境的关爱者。这不仅是社会对它们的期望,也是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原标题:《上观时评|多家知名互联网平台破坏网络生态被约谈,责任不能推给“算法”》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简工博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