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曾因电缆 “坏在” 114.8 米处,今玉兔二号带着 “铠甲” 闯月球背面

AI科技 2025年09月23日 14:45 0 admin

前言

2014 年,玉兔号月球车的一句 “我坏掉了” 让无数人揪心,这个仅 140 公斤的 “小家伙”,在月球表面只走了 114.8 米就彻底停摆。

罪魁祸首竟是裸露的电缆没扛住月球 300℃的昼夜温差,被碎石剐破后短路。

可谁能想到,这场遗憾却成了 “宝贵教材”。

5 年后,玉兔二号带着 “护身铠甲” 奔赴月球背面:电缆藏进金属壳、轮子装了独立控制系统,还靠 “鹊桥” 卫星破解信号难题。

它要闯的,还是太阳系数一数二的危险撞击坑,这次能成功吗?

曾因电缆 “坏在” 114.8 米处,今玉兔二号带着 “铠甲” 闯月球背面

玉兔号的 “驻足”:114.8 米处的意外与启示

2014 年 1 月,玉兔号月球车官方微博一句 “我坏掉了……” 让无数人揪心。

这个仅 140 公斤重的 “小家伙”,在月球表面只走了 114.8 米就陷入停滞。

要知道,它每秒最多走 5 厘米,每小时也就 200 米,连部分乌龟的速度都赶不上,这 114.8 米已经是它在 21 个有效探测日里,走走停停考察岩石攒下的 “战绩”。

地面团队急得团团转,既没法亲自上月球检修,只能靠着玉兔号传回的数据,在地球搭建 1:1 模型、还原月球昼夜温差和地形,一次次模拟推演,终于揪出了 “病根”:裸露在外的电缆 “惹了祸”。

在地球实验室里,这些电缆裸露着毫无问题,可到了月球,白天 120℃的高温把电缆绝缘皮烤得发软变长,原本绷紧的线变得松松垮垮往下垂;夜晚骤降到 - 180℃,又会让电缆剧烈收缩。

偏偏玉兔号的任务就是去探测岩石,月壤没太多研究价值,它得往半埋在土里的岩石旁边凑,才能用仪器分析成分。

曾因电缆 “坏在” 114.8 米处,今玉兔二号带着 “铠甲” 闯月球背面

地面操控人员那时候既兴奋又急切,想着尽快获取数据,遇到小石块剐蹭时总觉得 “这点磕碰不算事”,一味往前开。

谁也没料到,0.7 毫米厚的绝缘皮在反复冷热交替中早已脆弱不堪,被碎石一刮就破,电线裸露后很容易短路,走着走着,电动机供电系统突然 “罢工”,6 个轮子彻底动不了了。

这事儿乍一看像 “低级失误”,细想却满是探月工程的特殊性,地球环境里的 “常规操作”,到了没有大气、温差超 300℃的月球,就成了 “致命隐患”。

但正是这个故障,给后续探月任务提了个醒:航天探索从来没有 “万无一失”,暴露的问题恰恰是最珍贵的 “前车之鉴”。

要是玉兔号没在电缆上 “栽跟头”,后续的月球车可能还会带着同样的设计缺陷奔赴太空,到时候损失的可能不只是一台探测器,更是难得的探测窗口期。

玉兔二号的 “进化”:把教训变成 “护身铠甲”

带着玉兔号的教训,2019 年登陆月球背面的玉兔二号,成了 “吸取经验的优等生”。

它针对性地补上了前辈的 “短板”:所有电缆都被装进了金属防护壳,外层裹上耐高温耐低温的新材料,再也不怕月球极端温差的 “折腾”;6 个轮子还配上了独立控制系统。

哪怕一个轮子出问题,其他轮子照样能正常驱动,不会像前辈那样 “一损俱损”。

曾因电缆 “坏在” 114.8 米处,今玉兔二号带着 “铠甲” 闯月球背面

而玉兔二号要去的地方,比玉兔号的 “广寒宫” 难上百倍,月球南极 - 艾特肯盆地。

这个直径约 2400 公里的盆地,是太阳系里数一数二的大撞击坑,43 亿年前被一颗直径 170 公里的天体砸出来,最深的地方比月球平均表面低 8810 米,月壳厚度只有周边地区的一半。

这里布满了层层叠叠的撞击坑,地形崎岖得像 “月球上的崇山峻岭”,但正因为撞击够猛烈,才把月球深处的月幔物质翻到了表面,成了研究月球早期历史的 “天然实验室”。

过去人类探测器从没到过月球背面,更别说在这么复杂的地形着陆。

玉兔二号能在这里稳稳 “扎根”,靠的不只是自身的 “进化”,还有 “鹊桥” 中继卫星的 “神助攻”。

月球背面永远背向地球,信号没法直接传到地面,就像两个人被一堵墙挡住,没法直接说话。

于是,“鹊桥” 被送到地月拉格朗日 L2 点,这个位置能同时 “看见” 地球和月球背面,就像架在中间的 “信号桥”,把玉兔二号和嫦娥四号的探测数据稳稳传回地球。

结语

从玉兔号停在 114.8 米处的遗憾,到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留下清晰车辙,两条探月轨迹藏着中国航天的成长密码。

曾因电缆 “坏在” 114.8 米处,今玉兔二号带着 “铠甲” 闯月球背面

科技探索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路,遇到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正视问题、拆解问题,把每一次 “失误” 都变成下一次 “突破” 的阶梯。

玉兔号的 “电缆之困”,让后续探测器补上了 “极端环境防护” 的课;月球背面的 “通信难题”,催生出 “鹊桥” 这样的创新方案。

中国探月工程的每一步,都不是凭空向前,而是踩着前人的经验、扛着过往的教训,在试错与迭代中,朝着更遥远的深空稳步迈进。

就像玉兔号虽然没能走得更远,但它留下的 “教训”,最终变成了玉兔二号探索未知的 “底气”,这正是探索精神最真实的模样,不怕跌倒,只要每次跌倒后,都能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