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4项世界首创、6项世界之最,当“黑科技”与长江正面相遇

排行榜 2025年09月21日 06:11 1 admin

【文/观察者网 邓军 编辑/赵乾坤】

一桥凌空越天堑,背后是一串闪耀世界的“纪录”。

据中国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常泰长江大桥日前正式通车。该大桥不仅实现了4项“世界首创”、6项“世界之最”,还将常州与泰州之间的车程从原先的一个多小时大幅缩短至约20分钟。

常泰长江大桥建设历时六年,是公铁合建双层复合型过江通道,跨江段全长10.03公里,上层桥面为双向6车道,下层桥面左侧为2线铁路、右侧为双向4车道。

据江苏交建局常泰长江大桥现场常务副指挥夏鹏飞介绍,大桥把“减冲刷减自重台阶型沉井基础、‘钢—混’混合结构空间钻石型桥塔、‘钢箱—核芯混凝土’组合索塔锚固结构、温度自适应塔梁纵向约束体系”4项世界首创设计从蓝图变为实景图。

此外,常泰长江大桥还是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多功能荷载非对称布置桥梁、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主跨1208米)、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桁拱桥(天星洲、录安洲专用航道桥主跨388米)、世界最大长度钢桁梁(连续长度达4620米),采用了世界最高强度桥用平行钢丝斜拉索(强度等级达到2100兆帕),世界最大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拉索(抗拉强度等级达到2100兆帕、长599米)。

该大桥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不对称的下层桥面布局:一侧为时速200公里的铁路,另一侧为普通公路——这在大跨度桥梁中首次实现了并行交通的布置形式。

通常情况下,铁路系统的重量约为公路系统的三倍。因此,多数桥梁采用将铁路置于中央,公路分列两侧并反向通行的设计,以保持结构平衡。尽管该设计有助于荷载均衡,但公路车道为接入城市路网,往往需绕行至铁路下方再汇入主线,不仅占用大量城市土地,还导致紧急车辆无法直接横穿桥面前往事故现场。

报道提及,为解决不对称设计带来的平衡难题,中国的设计师团队调整了桥梁铁路侧的缆索张力,并通过精密校准每个预制桥梁段的形状,有效抑制了因张力不均导致的桥面中心线偏移,使桥体在合龙后自然达到设计线形。

此外,大桥的塔楼高达350米,相当于120层楼的高度,采用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兼具稳定性与柔韧性,能够适应温度变化。桥基经特殊加固,具备更高强度,可抵御长江水流的强烈冲刷。

国际旅游行业媒体《旅行与旅游世界》(Travel And Tour World)报道称,常泰长江大桥的建设还广泛应用了多项尖端技术。

例如,工程团队研发了高精度卫星导航塔吊,实现了材料的精准吊装;打造了全球最大的桥面吊机,能够以毫米级精度定位大型桥段。这些先进技术手段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关键支撑,将宏大设计转化为现实。

在此之前,世界最长斜拉桥的记录由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跨东博斯鲁斯海峡大桥保持,该桥全长3.1公里,主跨1104米。

《旅行与旅游世界》还指出,常泰长江大桥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跨度,更在于它首次在如此规模的桥梁上实现了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与城际铁路的立体融合,堪称基础设施与工程领域的重要里程碑。随着中国持续推进基建现代化,该桥不仅是实体工程杰作,也将成为区域发展和长江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进一步助推当地旅游业增长。

另据央视新闻报道,长江干流全长约3000公里,目前沿岸已建桥梁约150座。根据规划,到2035年,长江桥梁数量将增至240座,平均每十几公里就有一座桥梁。

《旅行与旅游世界》认为,这一扩建计划将显著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