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预制菜”是洪水猛兽吗?

排行榜 2025年09月17日 15:33 0 aa

9 月 10 日,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直指其儿童餐中冷冻西兰花(保质期 24 个月)、鳕鱼条(实为重组鱼肉)等问题。

这条微博迅速发酵,# 西贝全是预制菜 #等话题登上热搜,单日阅读量超 5 亿次。舆论焦点从 “是否使用预制菜” 延伸至 “价格与价值不匹配”“知情权缺失” 等深层矛盾。

这次风暴,把预制菜推到大众舆论浪尖上。

那么,预制菜,是不是一种洪水猛兽,真的会毁掉我们的健康吗?

从技术层面看,预制菜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通过标准化生产实现了效率与安全的统一;但从社会层面看,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健康争议、信息不对称和环境问题,确实引发了公众的担忧。

但客观说,实际上预制菜,已经陪伴 我们多年,只是我们没有过多关注它们就是:

1、安井食品,作为速冻食品龙头,安井近年通过 “双剑合璧” 战略(火锅料 + 预制菜)快速扩张。其酸菜鱼单品年销量超 3 亿元,采用活鱼现杀、-30℃急冻技术保留鲜嫩口感,成为家庭餐桌和餐饮后厨的 “爆款”。2024 年胡润百强榜中,安井以全品类布局和 13 个生产基地的供应链优势位居榜首,2025 年继续巩固行业地位。

2、双汇集团,依托肉制品全产业链优势,双汇在预制菜领域形成 “调理品 + 熟食” 双轮驱动。其推出的 “筷乐星厨” 系列涵盖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等经典菜品,通过标准化生产实现 “15 分钟出餐”。2025 年艾媒百强榜中,双汇以 84.36 分位居第一,在 B 端餐饮供应链市场占有率超 12%。

3、海底捞,从火锅底料延伸至预制菜,海底捞打造出 “自热火锅 + 即烹菜肴” 产品矩阵。其番茄牛腩、椒麻鸡等产品通过 “中央厨房 + 冷链配送” 实现全国覆盖,2025 年双 11 期间线上销售额突破 2000 万元,直播带货带动 C 端消费增长显著。

严格说,麦当劳也是一种预制菜,因为它并不是所有环节都在门店进行。同样,我们大众经常食用的速冻饺子、方便面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预制食品。

现在我们一些实体店,也都看上了预制菜的未来,一些猪蹄、红烧肉、辣子鸡丁等知名品牌的实体店,也都开始布局预制菜这个新赛场,有的很多就是利用真空包装开始大量远距离贩卖。

眉州东坡凭借深厚的川菜底蕴,精心研发出如东坡肉、宫保鸡丁等品类的预制菜肴。于 2025 年,该品牌顺势推出 “一人食” 小份装系列产品,精准契合当下单身经济的发展趋势。

麦子妈主打 “餐厅级快手菜”,麦子妈推出糖醋里脊无酱版、黑椒牛柳等产品,通过 “原料预加工 + 自由调味” 设计满足个性化需求。2025 年其家庭装预制菜在天猫销量同比增长 80%,与绿茶餐厅等连锁品牌建立深度合作。

预制菜发展到现在,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工艺也相当先进,品牌的预制菜对我们的健康构不成任何危害。

关键是我们现在预制菜 现在正在风口上,各种各样的企业都在疯狂争抢这个赛道,鱼龙混杂,可以说是目前预制菜企业的概括。

公众对预制菜的焦虑,从来不是 “技术本身不安全”,而是行业野蛮生长中的 “鱼龙混杂” 与管理滞后带来的信任崩塌。当前的争议焦点,集中在三个维度:

1. 低质产品的 “隐性风险”

部分中小企业为压低成本、追求风味,陷入 “降质竞争” 误区:有研究显示,某品牌红烧肉预制菜钠含量达 1200mg/100g,超过每日推荐摄入量的 60%;另有产品存在蔬菜占比偏低、营养结构失衡等问题(不过这一问题可通过科学搭配解决,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便建议,食用荤食预制菜时搭配 200g 新鲜西兰花,即可补充维生素 C 与膳食纤维)。更值得警惕的是,少数 “三无产品” 以低价抢占市场,其原料来源不明、加工流程不规范,才是真正的健康隐患。

2. 知情权缺失的 “诚信危机”

比产品质量更伤人的,是 “隐性使用” 带来的信任背叛。部分餐饮品牌一边标榜 “锅气十足”“师傅现做”,一边悄悄用预制菜复热出餐 —— 西贝风波的核心矛盾正在于此:消费者支付了 “现做菜品” 的溢价,却未被告知食材的工业化预处理属性。这种 “宣传与实际不符” 的行为,本质不是质量问题,而是违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诚信问题。

3. 标准滞后的 “管理尴尬”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风波中 “先支持后删除” 的发言,恰恰折射出行业的深层困境:他从餐饮标准化运营的专业视角,认可西贝等企业的供应链能力,却与公众 “中央厨房制品 = 预制菜 = 消费欺诈” 的认知产生剧烈冲突。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预制菜的定义、分类、标注等国家标准尚未完全落地 —— 当预制菜产业已 “跑出几十公里”,管理规范却仍在 “起点徘徊”,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行业痛点”。

回望这场西贝风波,我们真正该关注的,从来不是罗永浩与贾国龙的 “个人斗法”,而是预制菜浪潮下,“行业自律、标准建设、监管跟进” 能否同步跟上的时代命题。

预制菜本身绝非洪水猛兽:它是食品工业进步的产物,为快节奏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餐饮标准化、产业化提供了路径。

但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三重保障:对企业而言,需守住 “诚信底线”,主动标注预制菜属性,让消费者 “明明白白消费”;对行业而言,需加速建立分级分类标准,厘清 “预加工” 与 “预制菜” 的边界,淘汰低质产能;对监管而言,需尽快完善法规体系,用制度倒逼行业规范。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西贝预制菜风波中 “先支持后删除” 的行为,折射出企业家在舆论漩涡中的复杂博弈与价值权衡。

于东来最初的支持源于对餐饮行业的深刻理解与企业家间的惺惺相惜。作为零售业 “良心标杆”,他深知餐饮企业在标准化与品质把控上的艰难。其 9 月 12 日的发言 “感谢西贝、海底捞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本质是对行业标杆企业供应链能力的认可。

然而,这种基于行业标准的专业判断与公众认知产生了剧烈冲突。消费者普遍将 “中央厨房制品” 等同于 “预制菜”,认为花现做的钱吃到冷冻数月的食材是 “消费欺诈”。

其实,尴尬的不只是于东来,我们远远落后于现实的预制菜管理,才让我们社会最为尴尬,预制菜已经跑出去几十公里之外,我们相关管理 还在起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