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安世事件如何见证中国精准反制的力量

排行榜 2025年10月25日 10:52 0 admin

  荷兰企业法庭10月中旬作出对安世半导体“第三方托管股权”的裁决,这个以“契约精神”自居的国家,正用行政强制力撕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裂缝。以“国家安全”为名冻结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罢免中方高管的操作,看似是对美国“穿透规则”(通常指的是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于2025年9月29日发布的“50%关联企业规则”)的精准配合,实则将荷兰拖入“夺权易、守链难”的尴尬境地,更暴露了科技霸权博弈下欧洲产业链的深层脆弱性。

安世事件如何见证中国精准反制的力量

网络图片

  荷兰政府的一系列操作充满矛盾与疑点。9月30日,荷兰方面援引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冻结安世30个全球主体资产,宣称企业存在“严重治理缺陷”和“技术外流风险”,却始终未能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短短两周内,从暂停中方创始人职务到将香港裕成控股持有的股权托管至第三方,再到赋予外籍董事“决定性投票权”,荷兰用司法裁决完成了对中资合法股权的实质性剥夺。这种“先行动后找理由”的逻辑,在美荷沟通文件曝光后更显苍白,美国刚发布“50%股权连坐制”新规,荷兰便同步出手调整企业治理结构,这种“默契”早已超越单纯的“安全考量”。明眼人都不难看出,这是荷兰甘愿充当美国打压中国马前卒“图穷匕首见”的“跳梁”表现。

  荷兰的任性之举很快遭遇现实重击。安世半导体70%的产能集中在中国苏州、东莞等基地,掌握着晶圆制造与封装测试等核心环节,而荷兰政府实际可控的仅是尼姆韦根总部的行政职能。中方10月4日启动的出口管制精准击中要害:东莞工厂停止向海外供货后,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立即发出警告,大众、宝马电动车生产线出现10%空转率,百万辆汽车生产计划面临搁置风险。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荷兰宣称要“保护技术”,但安世自2019年被闻泰科技收购后,始终保持技术独立运营,2024年还向欧洲车企供应了40%的功率芯片。

  在这场风波中,中国企业与产业的韧性成为破局关键。安世中国区迅速启动“独立自救”机制,通过国内供应链保障本土客户供应,甚至直接接到大众、宝马的跨总部订单,绕开荷兰管理层的合作模式。安世中国10月23日发布最新声明宣示,荷兰总部相关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安世中国业务运营一切正常。而母公司闻泰科技则同步推进法律与外交双重维权,直指荷兰行为“违背欧盟市场经济规则”。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产替代的加速:士兰微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芯联集成在SiC(碳化硅功率)模块市场份额突破8.4%,华润微高端器件通过车厂验证,安世留下的市场空白正被本土企业快速填补。2025年国产手机功率器件自给率已从18%升至35%,GaN(氮化镓化学式)快充市场国产份额更是过半,这种产业韧性绝非短期干预能撼动。

  荷兰政府的态度转变印证了“害人害己”的结局。10月17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公开承认“低估中方韧性”,主动请求对话协商出口限制豁免事宜。其背后是多重压力叠加:ASML(阿斯麦)等企业受中国稀土管制影响生产,德国、法国因汽车产业受损对荷兰单独行动表达不满,其国内化工、农产品出口也担忧遭遇反制。这场博弈早已说明,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深度融合的今天,试图用政治手段切割产业链,无异于挥刀自戕。

  安世事件为全球科技治理敲响警钟。荷兰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的做法,不仅损害自身营商环境,更让欧洲在中美博弈中陷入两难,既想依托美国安全保障,又不愿放弃中国市场与产业链支持。而中国产业展现的“精准反制+自主替代”双轮驱动策略,更揭示出破局关键:70%的本土产能、3万项累计专利、快速崛起的替代企业,这些才是中国抵御外部风险的真正底气。

  当荷兰开始寻求对话时,或许该明白一个简单道理:在半导体产业链这个“命运共同体”中,没有谁能靠剥夺他人权益实现自身安全。霸权裹挟下的短期政治操作,终究敌不过市场规律与产业韧性。充当美国打压中国的走卒,其下场是可悲的!

  (文/比手)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