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美国登月又黄了?想赶在中国前登月已不可能,星舰11飞仍未入轨!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3日 18:44 0 admin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香瓜

前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在参议院直接撂话:“除非天降奇迹,否则美国想抢在中国前头把人送上月球——基本没戏。”

月球探测的赛道上,美国又一次踩了刹车。2025年10月14日,SpaceX二代“星舰”完成第11次综合飞行测试,尽管马斯克团队称其“近乎完美”。

美国登月又黄了?想赶在中国前登月已不可能,星舰11飞仍未入轨!

但这枚承载着美国载人登月希望的火箭,仍未突破“跨大气层亚轨道”的桎梏,距离真正进入地球轨道,还差着关键一步。

当SpaceX的二代“星舰”第11次飞行仍停留在“跨大气层亚轨道”阶段,中国的长征十号火箭已完成系留点火试验,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相继通过关键验证。中国载人登月任务正沿着“地面充分验证”的既定路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稳步推进。

美国登月又黄了?想赶在中国前登月已不可能,星舰11飞仍未入轨!

双方的分歧在于一个核心问题:那些可能导致灾难的致命风险,到底应该在哪里被解决?是应该在万众瞩目的飞行试验中,用一次次试错来“暴力”破解,还是应该在发射前,于地面实验室里将其彻底“清零”?这场竞赛的胜负,或许不取决于谁先喊出冲锋的口号,而取决于谁对风险的理解更为深刻。

豪赌还是稳扎稳打

美国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其核心架构本身就埋藏着巨大的风险。整个宏伟蓝图的成败,完全系于一家私营公司SpaceX及其“星舰”之上。这直接将国家的航天命运,押在了一款商业产品上。

美国登月又黄了?想赶在中国前登月已不可能,星舰11飞仍未入轨!

这种模式导致了一个致命的“单点依赖”。一旦星舰的研发进度受阻,整个美国的载人登月时间表就会被拖入泥潭。正如一些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员,比如吉姆·布里登斯廷所坦言的那样,想要赶在中国之前登陆月球,这个目标已经变得“不切实际”。

更复杂的是,其治理结构是碎片化的。NASA负责预算,国会进行政治监督,而关键的技术开发则完全掌握在SpaceX手中。这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商业拼图”,各方利益与目标的细微错位,都可能成为任务失败的导火索。目前,美国并没有为月球着陆器准备任何备用方案或第二供应商。

美国登月又黄了?想赶在中国前登月已不可能,星舰11飞仍未入轨!

相比之下,中国的模式则显得格外稳固。这是一个国家主导、垂直整合的体系,有人将其比喻为“在一个大院子里用乐高搭积木”,所有关键部件长征十号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着陆器都在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下协同研发。

这种“全产业链自主”的模式,确保了责任清晰,避免了外部依赖。更重要的是,它从系统层面规避了单一环节失败导致全局崩盘的风险。这背后,显然吸取了当年苏联N1火箭因政治催促而屡次失败的惨痛教训,通过系统性的冗余设计,为国家的航天雄心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美国登月又黄了?想赶在中国前登月已不可能,星舰11飞仍未入轨!

空中炸响还是地面搞定

对于如何处理技术难题,两种路径的选择更是泾渭分明。美国选择了一条“边飞边试,边炸边学”的道路,将真实的天空当成了最大的实验室。

星舰的研发过程,就是一部由试飞、失败、修复、再试飞组成的循环。每一次升空,即便最终以爆炸或溅落告终,都被视为收集宝贵数据的机会。

美国登月又黄了?想赶在中国前登月已不可能,星舰11飞仍未入轨!

那些对于登月任务至关重要的未经验证的技术,比如轨道加注、再入大气层的热防护盾、二级发动机的可靠性,都被安排在未来的轨道飞行中去验证。这意味着,飞行本身就成了一场高风险的实验。

即使是备受赞誉的第十一次试飞,它成功抵达了太空边缘,模拟了卫星部署,但依旧没能完成进入稳定地球轨道的关键任务。这种以“在飞行中发现问题”为核心的流程,虽然迭代速度快,但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美国登月又黄了?想赶在中国前登月已不可能,星舰11飞仍未入轨!

中国的理念则完全相反,他们的信条是“把问题解决在地面”。在火箭离开地球之前,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经过千锤百炼的验证。

长征十号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系统,在文昌发射场通过系留点火进行反复测试。这种测试如同给火箭做“心电图”,在不冒任何飞行风险的情况下,确保整个推进系统协调一致,万无一失。

美国登月又黄了?想赶在中国前登月已不可能,星舰11飞仍未入轨!

在河北的地面测试场,揽月着陆器已经在一片模拟月壤上,完成了全面的着陆和上升演练。它利用激光雷达精准避障,验证了与月面环境的互动,其着陆精度甚至达到了厘米级。

而负责运送航天员的梦舟飞船,也成功进行了一次零高度逃逸测试,确保在发射瞬间出现意外时,航天员能安全脱离。

美国登月又黄了?想赶在中国前登月已不可能,星舰11飞仍未入轨!

同时,它的生命支持系统已经完成了长达30天的密闭环境测试。这种步步为营的策略,遥相呼应了当年阿波罗计划中土星五号火箭的成功之道严谨的测试和已验证的可靠性。因此,当发射倒计时开始时,那不是一次探索未知的冒险,而是一场执行成熟方案的精确行动。

太空大片还是技术报告

美国和SpaceX将航天探索包装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公众盛宴,而中国则倾向于将其呈现为一份严谨、详实的工程进展报告。

美国登月又黄了?想赶在中国前登月已不可能,星舰11飞仍未入轨!

星舰的每一次发射,都是全球直播、人山人海的观众、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这一切都将试飞变成了充满戏剧性的“大片”。即便是失败,也被巧妙地重塑为一种叙事,它们不是挫折,而是为下一次成功收集数据的英勇尝试。爆炸和残骸,都被融入了科技创新的英雄史诗里。

另一边,中国的宣传策略则显得冷静而克制。他们的沟通节奏,由一个个已完成的技术里程碑来定义。公众看到的是官方发布的公告,详细说明某项系统验证测试圆满成功。

美国登月又黄了?想赶在中国前登月已不可能,星舰11飞仍未入轨!

你不会看到地面测试的倒计时直播。相反,新闻画面里更多的是工程师们紧盯屏幕,分析数据的场景。中国官方的表态,也始终强调和平探索、造福全人类,刻意淡化“太空竞赛”的火药味。

他们甚至没有公布一个确切的登月日期。这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时间表服务于技术,而非政治。

美国登月又黄了?想赶在中国前登月已不可能,星舰11飞仍未入轨!

结语

中美登月路径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后不同选择的必然结果。一条路拥抱公开的失败,并将其视为创新的催化剂。另一条路则追求万无一失的准备,将地面上的完美验证视为行动的先决条件。

星舰那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模式,理论上确实有可能带来颠覆性的突破,实现后来居上。但中国通过地面验证,稳扎稳打积累的每一个成功,都在为最终的登月任务构筑一个异常坚固且可靠的基座。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